您的位置:首页 > 法治荥经 >
荥经法院:慧眼识诈 远离电信网络诈骗
www.yj.yaanpeace.gov.cn 】 【 2025-04-25 16:11:15 】 【 来源:荥经法院

  现如今,电信网络诈骗犯罪手段不断翻新,严重侵害人民群众财产安全与社会和谐稳定。近日,立案庭简案团队受理了两起特殊的经济纠纷案件,经深入调查发现均涉及网络诈骗,而非单纯的民事纠纷。


  案例一:不当得利纠纷案


  原告谷某起诉被告某药店,主张误将一笔款项转入被告支付宝账户,要求返还。法院受理后找到被告调查,但被告坚决否认收到该笔转账,原告提供的转账账号与被告的实际账号不符。经核查,原告实际遭遇网络诈骗,其转账对象实为诈骗分子伪造的虚假账户,与被告无关。


  案例二:民间借贷纠纷案


  原告赵某以民间借贷为由起诉被告刘某,声称对方借款未还,仅提供一张转账截图作为证据。然而,法院在审理过程中发现,赵某的陈述存在多处矛盾。经询问,原告赵某最终承认,所谓的“借贷”实为一起网络购物诈骗——其通过社交平台联系“卖家”购买最新款手机,转账后对方失联,赵某试图以“借贷纠纷”为由向法院起诉,但因缺乏真实借贷关系证据而难以成立。


  案件处理结果


  两起案件中,原告均无法提供有效证据证明其主张的债权关系。在案例一中,原告的转账对象与实际被告无关;在案例二中,原告的“借贷”实为诈骗行为,缺乏借款合意证据。法院结合案情,初步判断两案均涉嫌网络诈骗,随即引导当事人向公安机关报案。后经两地警方调查,分别以诈骗罪立案侦查。在意识到案件性质后,原告主动申请撤诉,法院依法裁定准许,同时提醒当事人积极配合警方调查,争取追回损失。


  典型案例警示


  警惕网络转账风险


  两案当事人均通过支付宝向陌生人转账,既未核实对方真实身份,也未留存书面协议或交易凭证。网络支付虽便捷,但一旦转账至诈骗账户,资金往往难以追回。建议避免与陌生账户发生大额资金往来,转账前通过多渠道核实对方身份(如视频确认、官方平台交易)。


  强化证据意识,完善证据链


  经济往来中,仅凭转账截图无法证明法律关系的性质(如借贷、买卖、赠予)。法院需结合合同、聊天记录、发货凭证等综合判断。建议大额交易需签订书面协议,明确双方权利义务,保存完整的沟通记录和交易流程证据。


  遇诈及时报警


  切勿“民事化”处理


  许多受害人因担心报案程序繁琐或追回希望渺茫,试图通过民事诉讼挽回损失。然而,诈骗案件属于刑事案件范畴,法院无权直接介入侦查。拖延报警可能导致证据灭失、赃款转移。建议发现被骗后立即保存证据(截图、录屏、对方账号信息),第一时间向公安机关报案,并配合提供线索。


  网络诈骗手段层出不穷,从伪造账户到虚假交易,骗子往往利用受害人疏忽或侥幸心理得逞。网络交易需慎之又慎,既要核实对方资质,也要留存证据,避免与陌生账户发生大额资金往来。如遇经济纠纷,可通过法律途径解决,但需提供合法有效证据。若察觉被骗,请立即保存证据并向公安机关报案,保护自身财产安全。


编辑:杨妍雨
荥经长安网版权所有